找到相关内容26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提升出家人的使命

    佛”,各位同参们,大家都是佛陀弟子,必须秉承释迦明训:   (一)谋求信众团结,奋发精进,由佛学进而学佛;   (二)研究佛法真谛,抱知行合一的精神,由研究进而实修,解决人生苦恼;   (三)...

    永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63780261.html
  • 论王守仁与佛教——排禅入天台

    ,因为他没有了宗教色彩,更多的是入世致用,他将佛教“心贵身贱”思想发展为心身并重,从而更好地为儒家致用学服务。 (三)“知行合一”与“止观并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是在当时社会风气下长期探索圣人道路后所提出的思想,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色彩。它将中国哲学史上有关知行关系的讨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在国内甚至东亚一带...

    惟觉

    王守仁|理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6/2224534728.html
  • 《文殊智慧哲学精义》再阅读

    的实践和行动意义上的人格清莲般的实践,也就是,心灵的实践和行动的实践。心灵的实践首先关涉到思维的实践,这一点,似乎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相似,王对于“行”所下的定义是“意之所发便是行”,所以知行合一需要“...

    天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2478748.html
  • 荒木见悟著,连清吉译:〈“新版佛教与儒教”的撰述意图〉

    第一要义,至上使命而出发时,即具有生成反逆之滔滔大势的实质了。   十  阳明以良知说为本,而主张知行合一说,结果招致来自各方面的种种批评。如东林学派的顾宪成说:  阳明虽曰知行合一,然就其言观之,...之,而全体自然具足,不为欠缺;互言之,而妙用自然周流,不为搀和。要不可以一说拘也。阳明只执定一说,便处处窒碍。(《顾端文公遗书.还经录》第八条)  顾宪成以为阳明有既说知行合一,却又随处将知行分别为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35469891.html
  • 天台佛学本性

    涅槃有望。作为天台宗的实践方法论的止观并重理论,它的哲学意义是:知行合一。我们知道认识与实践不能脱节,正确的认识指导正确的实践而正确实践的方法也就是正确认识的具体体现,天台宗能够在哲学意义上建立知行合一...传统哲学精神重实践精神与印度大乘佛教重于思辩精神为一体,表达了中国人重视知行合一观念,天台宗哲学思想实质就在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中国化的佛教理论的特点也就是这一性质,研究天台宗哲学思想,也就澄明了...

    胡晓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65164774.html
  • 竹窗随笔——僧无为

    见《净土圣贤录》卷三。[2]董萝石谒新建故事:董萝石,明代诗人。祖藉浙江海盐。新建,指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世宗时封新建伯。浙江余姚人。其学以良知良能为主,提倡“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的学说,在当时...

    明·莲池大师著 日净法师译

    |教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3/1946153322.html
  • 求解不修行

    “地狱的苦楚,多么深重!地狱的罪业,多么难度!诸佛菩萨尚且不能奈何,何况是我?” 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又有几载?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努力修道,“解”道紧要,“行”更重要,佛教是知行合一,...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8/11/19401517114.html
  • 台湾海涛法师到东林寺礼祖

    空中,利他三千赴物」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宗教实践,更体现佛法知行合一的精神,这种精神更是海涛法师长久以来所致力的方向。   本着佛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

    佚名

    |礼祖|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7/10143726035.html
  • 佛教导航网站义工招募启事

    佛教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的人员。担任义工,是一种心意和生命的奉献,是一种智慧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义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 义工虽然没有领薪,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是无价的;虽然默默耕耘,但是所得到的...

    佚名

    |佛教导航|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0/19402331085.html
  • 有教无观则殆

    学者羡慕佛门相对宁静的环境和心灵的那份悠闲,实有其内在的原因。由此,佛教因其宽松的环境,应能具备"知行合一"的条件。如果仅为了掌握那种脱离生命实践的佛法,单纯的外向的佛学知识,又何须出世?这样的佛法是...

    一 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50067067.html